?
這個黃梅天,如今才真正露出惹人厭的面目,接連不斷的降雨讓家里變得潮濕一片,如何有效除濕也成為最近市民最關心的問題。一方面要改變悶濕的體感,一方面又要防止物品受潮,如今的市場上提供了多種除濕選擇。然而,哪一種除濕設備最有效?怎樣的除濕方式最適合家庭環境?日前,晨報記者分別選取了市面上常見的空調、除濕機、除濕盒等除濕設備,利用統一型號的溫度濕度計進行了實地測試,希望能為市民家中的“除濕大業”提供更多參考。
除濕機:濕度從70%降到50%
黃梅天,潮濕悶熱的天氣催生除濕機的熱賣。記者在大型網上商城看到,除濕機的價格差異很大,便宜的售價在200多元,而貴的售價可以達到4000多元,有的還帶附加功能如凈化空氣等。記者看到,銷量排名前幾名的除濕機價格基本在1000元到2000元,說明這個價位市民覺得相對可以接受。
常年在家里使用除濕機的董女士告訴記者,她家里有一間小的衣帽間,是從衛生間改造成的,所以在密閉的衣帽間放置了一臺3000多元的進口品牌除濕機。“冬天的時候,除濕機里的水箱大概每個月倒一次。進入梅雨季以后,一周不到就滿了。”在董女士看來,上海這樣的潮濕天氣,必須使用除濕機。
那么除濕機的效果究竟如何?記者帶著疑問,向某廠商借來一臺全新的除濕機,功率620瓦,比1匹功率的空調低一些;水箱容量為8升,市場參考價在4000元左右。
6月23日,記者選取二樓一間近20平方米的房間,打開所有的門窗讓室內外空氣、濕氣相互流通。12時,溫度濕度計上顯示,房間內氣溫為30℃,相對濕度為70%。關閉門窗后,讓除濕機開始工作。此后記者每小時進入房間記錄溫度和濕度。
13時,房間的溫度有增無減,溫度濕度計上顯示,氣溫達31℃,但除濕效果很明顯,相對濕度降到了57%;14時,房間里的濕度進一步下降,不過降幅明顯放緩,相對濕度為53%,氣溫保持不變;15時的數據和14時一致;16時和17時實驗數據相同,相對濕度降到50%,室內氣溫依然是31℃,與12時的70%相對濕度相比,除濕效率為28%。
經過5個小時的抽濕,房間里的濕度雖然明顯下降,仿佛把空氣“烘干”,但房間里體感較熱,氣溫也略有上升。記者把除濕機拎出房間,打開水箱,發現里面已經儲存了2/3的水量,約5.3升。